茶山释放价值 茶企开辟通道 茶农联结市场恩施茶出口领跑全省

时间:2025-07-04来源: 新宝GG(中国)创新平台注册科技有限公司

  去年,我州茶叶直接出口1.64万吨、出口额5828万美元,以逆势增长态势领跑全省茶叶出口赛道。数据的背后,既是生态茶山经济价值的持续释放,也是75家茶企抱团畅通的“出海”新通道,更是数十万茶农辛勤耕耘的成果。

  今年1月至4月,全州茶叶出口报检4152.5吨,同比增长18.6%,发展态势向好。当前,正值“大宗茶出海”旺季,这一上扬趋势为全年茶叶出口打下坚实基础。

  一叶之香载起千钧之力,“大宗茶出海”为恩施“两山”转化开辟新路径、注入新活力。

  6月24日清晨,宣恩县万寨乡伍家台村,茶农陈先富将刚采的茶叶鲜叶送到宣恩县伍台昌臣茶业公司生产厂房。

  “满满两袋,200公斤出头。”陈先富声音洪亮,与早已等候的收购员完成交接。他从鲜叶中抓出一些装进塑封袋,封口并存入一旁上锁的货柜。

  为何将鲜叶取样上锁?面对记者的疑问,企业负责人郑时兵道出缘由:“出口欧盟需严格认证,留样抽检是为确保全程可溯源。”

  从第一笔出口订单到4600亩基地出口备案,再到获取欧盟认证,昌臣茶业坚持“全链条管控”这一特色化发展路线,成为海外突围的关键。

  昌臣茶业的前身是伍家台村茶厂。22年前,茶厂濒临倒闭。郑时兵接手后,开发出昌臣绿针、昌臣毛尖等高端产品,扭转局面。深耕名优茶市场的同时,他发现,高端茶原料需头春单芽、一芽一叶,这导致夏秋茶资源浪费。

  拓展市场刻不容缓。2016年,郑时兵斥资升级生产线,为伍家台茶叶“出海”蓄力。

  迈入茶叶“出海”的第九个年头,今年前两季度,昌臣茶业出口创汇超700万美元。成绩源于郑时兵的坚持:“国际形势多变、市场竞争激烈,品质是根本。”

  近年来,我州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锚定“打造全国茶叶重要出口基地”目标,纵深推进茶叶生产全域绿色化战略,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标准化绿色化示范基地建设和清洁化加工改造,建成茶叶出口备案基地34万亩、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2个。

  昌臣茶业推动茶叶“出海”,既顺应全球茶叶消费多元化趋势,又契合我州茶产业发展战略。“目前,正进行新一轮技改扩能,同步申请AEO高级认证。”郑时兵说。

  今年,我州各县市相继出台政策措施。“全力支持企业对标出口目的地要求,制定质量标准和生产规程,推动全域绿色化、全程标准化更进一步。”州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夏季,泡杯绿茶,加些新鲜薄荷叶、冰块,是摩洛哥人的消暑秘法。在这个“好茶”的国家,茶汤间流转的不乏鹤峰茶的香气。

  6月23日上午,湖北青翠源茶业有限公司位于摩洛哥布斯库拉的办公室迎来客户穆罕默德。该公司负责人刘珏为其端上一杯绿茶,介绍自营茶叶品牌“SAHA”。穆罕默德细细品味,不时点头。两人相谈甚欢,当即敲定15吨茶叶订单。

  刘珏收下3万美元定金,眉头却并未完全舒展:“还有600吨订单要排期发货。”

  “发一趟货,快则50天,慢则上百天。”12年前,刘珏承袭父业,带着鹤峰茶闯荡国内外展会。2016年以来,非洲市场需求增大,销售额年增长近20%,他每年有半数时间驻守当地开拓业务。“至于运费,上周2万元一柜,下周或许就得3万元。”

  开通恩施至宁波舟山港铁海联运班列,为州内外企业提供集装箱“工厂港口”全流程运输服务,推动茶叶“一箱到底、原箱出口”;加快海外仓建设,助力企业将销售、发货环节前移,使等待成本转化为成交先机。

  “企业想要走出去,就要给它加把力。”州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流程运输服务旨在降低运输、风险成本;海外仓建成后,将辐射更广阔的市场。

  今年,我州加大政策供给力度,助力企业畅通“出海”新通道。1月至4月,全州新增忠翔、硒茶国际两家出口实绩企业,走马红、龙豪、东狮等企业由间接出口转为自营出口,新增出口茶叶生产企业6家。截至目前,全州有出口茶叶生产企业75家。

  6月30日,鹤峰县走马镇官仓村村民王珍元像往常一样起个大早。当天,他没有急着去盯生产线,而是到厂房核对前两季度的茶叶款。“今年发货30车,到账超过800万元。”

  二十世纪80年代末,王珍元家的几亩茶园靠人力管护、采摘,生产效率低,加工以毛茶为主,亩产低、收入少。“过去只采两季茶,亩产仅100公斤左右。”

  2012年,鹤峰县大力推广茶叶机械化生产,王珍元与村民纷纷购入采茶机。“1年采4季至5季茶,亩产翻倍。每亩单鲜叶销售就超3000元。”次年,鹤峰县试种有机茶,从种植、管护、采收、加工等环节入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这场变革中,我州以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升串起茶产业全链条,促使上下游紧密对接。

  产业升级拉动出口额,外汇回流反哺供应链。10多年来,当地茶叶出口企业采用现收现结方式与王珍元签订协议。资金活了、底气足了,茶农种植积极性高涨。

  现在,王珍元的茶叶基地扩大至800亩,并完成出口备案。他的这些基地,仅靠20名工人就能完成管护、采摘、毛茶加工,亩产值近1.2万元。除了工人,还带动铁炉白族乡、走马镇两地的50余名村民增收。

  在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村民王文祥将茶叶基地的鲜叶供应给当地的出口企业,年产值超过200万元;在宣恩县万寨乡伍家台村,村民罗凯短短5年就将出口备案基地扩大至700亩。

  绿芽初露的期待、鲜叶满筐的笑意、交货收钱的踏实,这些于茶农而言的幸福瞬间,构成恩施州“大宗茶出海”蓝图中最鲜活的剪影。



上一篇:箬坑茶叶“起飞”
下一篇:江津茶叶逆袭:从价格混战到三年三茶王奖的辉煌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