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茶叶生产、消费与出口的重要参与者,中国茶叶进出口贸易近年来呈现稳步扩张态势。2024年,我国茶叶进出口贸易总量达48.52万吨,贸易总额17.54亿美元,较2015年分别增长40.85%和20.74%,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3.88%和2.12%,展现出强劲的行业韧性与发展活力。
从贸易结构来看,出口始终是我国茶叶贸易的主力军。2024年,茶叶出口量达42.02万吨,出口金额15.68亿美元,分别较2015年增长30.64%和16.39%;进口量6.5万吨,进口金额1.86亿美元,较2015年增幅更为显著,分别达184.72%和76.37%。全年实现贸易顺差13.82亿美元,净出口量35.52万吨,延续了长期以来的贸易优势格局。
在进口市场上,红茶及其他部分发酵茶(不含乌龙茶及黑茶)成为绝对主力。2024年,该品类进口量4.97万吨,进口金额1.45亿美元,分别占全国茶叶进口总量和总金额的76.46%、77.97%。绿茶和乌龙茶紧随其后,进口量分别为1.38万吨和1511.14吨,进口金额2157.58万美元和1921.23万美元,占比分别为21.19%、11.6%和2.32%、10.33%。从包装来看,我国进口茶叶中95%以上为大包茶叶商品,体现出明显的原料性进口特征。
进口来源地方面,斯里兰卡、越南、印度、肯尼亚及我国台湾地区是主要贸易伙伴。其中,从斯里兰卡进口茶叶1.35万吨,金额0.68亿美元,占全国进口量和金额的20.79%、36.56%;从越南进口1.6万吨,金额0.23亿美元,占比24.67%、12.49%;印度、肯尼亚和我国台湾地区的进口量分别为0.73万吨、1.2万吨和0.09万吨,进口金额依次为0.22亿、0.2亿和0.17亿美元,共同构成了我国茶叶进口的核心供应链。
国内进口则集中在沿海及南方茶产业活跃地区。浙江、福建、云南是进口量前三的省份,进口量分别为1.38万吨、1.35万吨和1.09万吨,占比21.25%、20.76%和16.75%;从进口金额看,福建以0.52亿美元(占比27.77%)居首,上海和浙江分别以0.35亿、0.27亿美元紧随其后,占比18.99%和14.57%,反映出这些地区在茶叶加工、贸易环节的集聚效应。
出口市场的品类特征更为鲜明,绿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2024年,我国绿茶出口量37.18万吨,出口金额12.32亿美元,在总出口量和总金额中的占比分别达88.48%和78.55%,成为中国茶叶走向世界的“主力军”。红茶及其他部分发酵茶(不含乌龙茶及黑茶)是第二大出口品类,出口量2.84万吨,金额2.1亿美元,占比6.77%和13.38%;乌龙茶、普洱茶等品类出口规模相对较小,合计占比不足5%。
出口目的地呈现多元化特征,非洲、亚洲及欧美市场共同构成主要需求端。摩洛哥是我国茶叶出口的最大单一市场,2024年出口量9.32万吨,金额2.79亿美元,占比22.19%和17.77%;加纳、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等非洲国家紧随其后,其中加纳进口4.51万吨,金额1.79亿美元,占比10.73%和11.44%。亚洲的马来西亚、乌兹别克斯坦,欧美的俄罗斯、美国也保持稳定进口,展现出中国茶叶在全球市场的广泛认可度。
国内出口省份中,浙江表现尤为突出,2024年出口量17.79万吨,金额5.32亿美元,占比42.33%和33.92%,是我国茶叶出口的核心基地;安徽、湖南、福建等省份也贡献显著,其中安徽出口7.7万吨,金额2.83亿美元,占比18.33%和18.04%,形成了多区域协同出口的格局。
从时间分布来看,2024年茶叶进出口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征,6月成为全年贸易高峰。当月进口量占比25.95%,出口量占比19.35%,进口金额和出口金额占比分别达23.79%和20.27%,上半年整体贸易规模显著高于下半年,这一趋势或与茶叶消费旺季、生产周期及物流安排密切相关。
在国际竞争层面,我国茶叶出口与日本、德国、越南的商品结构相似度较高,出口相似度指数均在0.5以上,这些国家是我国在国际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同时,我国与巴基斯坦、埃及、摩洛哥等国家的贸易互补性较强,贸易互补性指数分别达81.37、25.85和18.94,为未来市场拓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从隋唐时期的出口创汇农产品,到如今全球茶叶贸易的重要参与者,中国茶叶在国际贸易与文化交流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前,随着进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市场结构的不断优化,中国茶产业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市场,既满足了国内外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也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能。